日前,河北省印發《河北省氫能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規劃》提出,“十四五”期間,河北省產業規模顯著提升。到2022年,氫能關鍵裝備及其核心零部件基本實現自主化和批量化生產,氫能產業鏈年產值達到150億元。到2025年,培育國內先進的企業10—15家,氫能產業鏈年產值達到500億元。
北京特億陽光新能源總裁祁海珅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河北省作為環北京天津地區的特殊位置存在,其產業升級發展和能源消費轉型的壓力巨大,尤其是在鋼鐵冶煉等工業領域的改造升級,需要大力發展環保節能、減排降耗型技術應用,積極拓展新興產業,氫能源利用就成為了本地產業突破發展的重要因素,推廣氫能冶金技術成為河北省的發展重點,目前氫能的成本比較高,利用低成本可再生能源發展氫能產業就是很好的突破口。”中國投資協會投資咨詢專業委員會綠創辦公室副主任郭海飛表示:“河北是煤炭等化石能源消耗大省,節能減排壓力較大,空氣污染防治壓力也很大,發展氫能等綠色能源有助于改善河北能源供應結構,減少煤炭等化石能源消耗,助力節能減排,改善生態環境質量,促進河北早日實現碳達峰與碳中和。”《規劃》提出,“十四五”期間,河北省以技術突破和產業培育為主線,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緊扣實現碳達峰與碳中和目標,統籌氫能產業布局,完善管理機制,規范有序發展,推動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新時代能源體系,率先建設成為全國氫能產業高質量發展高地。《規劃》提出,構建“一區、一核、兩帶”產業格局,加快推動全省氫能產業高質量發展。“一區”:打造張家口氫能全產業發展先導區。“一核”:以雄安新區為核心打造氫能產業研發創新高地。“兩帶”:構建氫能裝備制造產業帶和構建沿海氫能應用示范帶。添翼數字經濟智庫高級研究員吳婉瑩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河北省關于氫能的規劃體現了從國家層面到地方政府多層次氫能發展規劃的滲透效果,這有利于推動‘十四五’期間能源相關戰略的落地,助力能源產業提檔升級,加快‘雙碳’目標的實現,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促進可持續發展。同時,在政策和資本的共同助力下,氫能產業的提速發展,也有利于優化地方產業布局,加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帶動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隨著各地方氫能產業規劃或政策陸續落地,為產業發展帶來了新的催化劑,氫能產業化正在加速推進。8月14日,我國首條百輛級別市場化運營氫能重卡運輸線——容易路氫能重卡示范線投運儀式在保定舉行。據悉,該示范線投運的氫能重卡規模達100輛,搭載的是長城汽車旗下未勢能源完全自主研發的百千瓦級大功率燃料電池系統。保定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謝鵬表示,為滿足雄安新區砂石骨料需求,將在2021—2024年示范期內計劃累計推廣運營1000輛氫燃料電池重卡,其中2021年推廣100輛,逐步達到1000輛。與此同時在“容易線”配套建設6至10座加氫站,保障氫燃料電池重卡正常運營。首座加氫站采取加油-加氣-加氫三混模式,加氫能力為1噸/天。2022-2024年會逐步探索建設加油-加氣-充電-加氫四混站,累計達到40噸/天的加氫能力。謝鵬稱,1000輛燃料電池重卡的運營可實現溫室氣體減排10.84萬噸/年。對此,祁海珅表示,河北省本地企業還可以利用工業副產制氫,再加上用“綠電”制取的“綠氫”,可以幫助很多本省碳減排壓力大的企業實現低碳排放。位于保定附近的雄安新區也在積極拓展氫能源汽車的使用,結合使用張家口等地區的“綠電”柔性供應,未來的低碳之城值得期待。唐山、邯鄲等地區的鋼鐵大廠也在積極使用氫能冶煉技術進行轉型升級,減少碳排放和傳統能源消耗。可以說,從制氫到氫能源利用,河北省具備很多優勢資源,氫能產業鏈投資也具備良性發展路徑,未來可期。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冬奧會將使用氫能車作為保障用車,或將進一步加快氫能車產業化進程。祁海珅表示,河北省張家口地區不僅擁有豐富的風力和光伏發電資源,低成本風電/光伏制氫的特殊優勢,發展氫燃料電池汽車應用場景可謂得天獨厚,結合2022年冬奧會的發展機會,可再生能源循環利用的發展優勢非常明顯。據《證券日報》記者了解,河北多家上市公司積極布局氫能源領域。今年3月29日,長城汽車發布氫能戰略,未來3年將在氫能領域投入超30億元,并在2021年推出首款C級氫燃料電池SUV。在氫能汽車規模化應用上,長城汽車目前已累計投入20億元用于氫能領域研發,力爭在3—5年示范期內,打造國內第一個氫能商業化應用場景。位于雄安新區的科融環境稱,公司參股的北京中氫環宇氫能科技服務有限公司已完成位于北京市房山區萬窯路與啟望街交口西北側的經濟型固定加氫站的建設工作,項目工程建設已順利完工,待相關政府部門審批后即可正式展開加氫站的運營工作。根據國際氫能委員會預測,到2050年,氫能將創造3000萬個工作崗位,減少60億噸二氧化碳排放,創造2.5萬億美元產值,在全球能源中所占比重有望達到18%。根據《中國氫能源及燃料電池產業白皮書》預計,到2050年氫能將在交通運輸、儲能、工業、建筑等領域廣泛使用,氫能產業鏈產值將超過10萬億元。面對氫能領域這片藍海,吳婉瑩建議,相關企業應充分評估自身生產能力和氫能市場供需情況,加強氫能全產業鏈技術研究,完善相關業務發展規劃,充分利用自身優勢和政策支撐,搶先發力,提升影響力,搶占氫能市場份額。
(來源:證券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