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也是氫能產業發展的開局之年。處于重要拐點的中國氫能產業將如何描繪新階段的發展方向與路徑?分析兩會代表提案內容是解讀產業代表心聲、國家政策趨勢的重要窗口。氫云鏈連續跟蹤2019、2020年兩會內容變化。2021年兩會與中氫能產業代表關注重點有何變化?陳虹代表建議,從國家層面盡快形成統一的中國氫能戰略規劃。從國家層面制定我國的氫能戰略發展路線圖,明確階段性目標和分步實施的重點;其次要建立健全管理體制機制,明確牽頭主管部門,建立有力的跨部門協調機制,統籌氫能戰略落地實施。建議在氫能管理政策法規層面有所突破。如對氫能的上中下全產業鏈,單獨形成專項的法規政策,在審批、監管流程上與燃料汽柴油盡量趨同。建議擴大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配額管理的減排項目范圍和碳交易的試點范圍,將工業副產氫提純、可再生能源制氫及加氫站項目納入減排項目范圍,以進入國家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提高綠色制氫項目受益范圍,引導社會對于綠色制氫項目的投資積極性。陳虹代表還建議,在氫燃料電池汽車示范城市群對使用綠氫(可再生能源產生的氫能)進行一定時期的專項補貼。 作為車企龍頭老大,上汽代表提案聚焦氫能產業應用兩個“痛點”:氫能管理政策法規層面有所突破和發揮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資源配置功能。具體包括:
(3)在氫燃料電池汽車示范城市群推廣綠氫專項補貼。堅持“綠氫”(風、光、水、核)原則,依托氫能產業園和化工園區建設,重點圍繞氫能交通、綠氫化工產業,引導綠氫制取、氫車應用、用能降碳、氫碳循環,超前加大高純氫制備、加氫站、氫氣儲運設施、氫燃料電池等基礎設施布局,有序推動煤、油、氣等化石原料及燃料合理替代,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圍繞氫能全產業鏈,從國家層面統籌產、學、研聯合攻關,通過加強合資合作、協同創新,探索并推動氫能從制取、儲運到應用全產業鏈技術的提升和突破,盡快趕超國際先進水平。氫能全產業鏈管理涉及11個部委,需加強統籌協調,推動建立完整、先進的全產業鏈氫能規范標準,強化氫能安全研究,推進我國氫能和燃料電池汽車產業安全、健康發展。明確財政、稅收等多方面政策支持標準和支持時限,推動產業可持續發展。針對項目核準、規劃、用地、安全、環保等行政許可建立綠色審批通道,早日實現氫能商業化和規?;_發利用。該提案將中石化氫能產業定位說的非常清晰,中石化當下要解決的是全球“綠氫”(風、光、水、核)商業化和規?;_發利用,也要保障國內基礎設施網絡建設和安全規范;攻克氫能從制取、儲運環節核心技術,盡快趕超國際先進水平??梢?,中石化氫能布局和發展速度具有產業基石作用,未來對中國氫能產業發展速度的影響不容小覷。總體來看,我國燃料電池汽車頂層設計及支持政策基本健全,而國家氫能產業頂層設計滯后。為引導和促進車用氫能產業發展,我國亟待完善國家氫能產業頂層設計,盡早出臺《能源法》正式稿,研究制定和發布國家氫能產業發展戰略規劃。通過相關政策文件的出臺,明確氫氣的能源屬性、氫能在國家能源體系中的戰略定位以及氫能產業發展的國家定位等問題。同時,我國還需明確氫能產業發展的方向、目標、主要任務,并針對車用氫能技術瓶頸及產品短板、燃料電池汽車規模化示范運行面臨的主要瓶頸,研究出臺相應的支持政策及配套措施。同時,建立健全氫能與燃料電池標準體系,鼓勵行業領先的相關高校、企事業單位進行氫能和燃料電池汽車相關技術標準研究,建立健全氫能與燃料電池汽車技術標準體系,為燃料電池汽車產業進一步商業化發展保駕護航。(二)引導加大氫燃料電池基礎科研投入,突破核心材料和關鍵部件的技術瓶頸通過示范城市獎勵、技術研發支持等措施,激勵優質氫能企業、燃料電池企業、整車企業等產業主體強化技術研發,不斷提升技術水平及產品質量。選取質子交換膜、膜電極、燃料電池堆及制氫、儲氫、加氫裝備等骨干企業,培育其研發生產能力。堅持開放發展,創造有利條件,引進國外氫燃料電池技術人才、研發團隊、創新型企業,與國際氫能燃料電池領軍企業開展深入交流與合作。加大自主研發與資本投入,開展突破燃料電池零部件關鍵技術、降低關鍵材料成本、促進燃料電池及其關鍵零部件的產業化等工作,重點推動燃料電池關鍵零部件的產業化發展,對中高功率燃料電池動力系統等相關核心零部件及裝備、車載儲氫系統(如儲氫密度的提升)和關鍵部件(管閥件)、加氫站壓縮機及容器壁、核心零部件生產裝備等領域的技術研究和產業化加大支持力度,實現燃料電池關鍵技術的突破、產業鏈的完善和產業化程度的提高,進一步降低加氫基礎設施與燃料電池汽車建造與運營成本,促進中國氫能與燃料電池汽車產業蓬勃發展。(三)加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化能力,鼓勵多手段降低推廣成本加強支持與引導,建立投資收益合理回報機制,積極推進投資體制改革,搭建各種投融資平臺,開拓多樣化資金渠道,鼓勵地方采用資本注入、投資補助等方式投資氫能產業基礎設施,引導和吸引社會投資特別是民間投資以合資、獨資、參股、特許經營等方式參與建設與營運,充分發揮社會資本在氫能產業化發展中的積極作用。提升產業活力。燃料電池汽車產業化進程將取決于產業活力,我國有必要采取引進新主體、提高聚集度、豐富產業資源等措施和鼓勵創新等手段。燃料電池汽車規?;痉稇脤⒊蔀槔瓌游覈囉脷淠墚a業快速、高質量發展的有效手段。為保障和強化燃料電池汽車示范運行的拉動效果,我國還需在以下幾個方面開展工作。首先,強化產業鏈優勢企業之間的協同與合作。產業鏈優勢企業合作是提升產業發展質量的保證,也是培育龍頭企業的有效途徑。為此,我國有必要通過適當的鼓勵、引導措施,促進氫能、燃料電池、整車等環節優勢企業在技術攻關、產品聯合開發、推廣應用等方面開展合作,以“強強聯合”的方式實現高質量技術創新和產品創新。其次,打破行政區劃、地方保護等壁壘,促進優勢城市、區域的聯合和優勢企業跨區域合作,打造產品全國推廣應用的統一大市場。最后,保障優質資源和產業要素資源流動,鼓勵產業創新。合理引導國內外有實力的能源、汽車、材料等相關企業進入產業協同優勢資源,鼓勵產業主體開展技術創新、產業組織創新及商業模式創新。作為每年兩會的焦點人物,除了技術、產業化、區域協同發展以外,王鳳英女士提案亮點歸納為3個:中國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張明森:可再生能源制氫,實現“碳中和”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首席專家張明森建議:國家要研究制定相應政策,對于通過自建光伏風電等可再生能源作為企業主要電源的,以及自建光伏、風電并就地轉化成氫氣自用或外送的,可以適度放寬其準入門檻,并給予一定的稅收及政策優惠。如果是就地自產自用或是發電場與耗電裝置之間不超過一定距離的,還可以允許自建自營自發電場到用電生產裝置之間的專用輸電網。通過這些措施,推動這些高能耗、電耗企業率先使用可再生能源。在兩會首次提出可再生能源和燃料電池發電的產業政策支持重要性。從可再生能源、燃料電池發電和綠氫產業協同發展角度助力氫能產業發展。
推動綠氫發展,實現碳中和目標成為兩會氫能產業新焦點
2021兩會提案重點是關鍵詞為“碳中和”。據公開報道顯示,已有數十位代表提出與之相關建議與提案,如騰訊馬化騰、通威集團劉漢元等,但各位代表均站在不同行業角度討論。對于氫能產業,助推碳中和同樣成為產業的重點:通過碳稅交易、交通領域綜合能源應用等方式,推動綠氫發展,從而助力達到碳頂峰,實現碳中和。中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首席專家張明森更是建議,推進電網制度改革,促進可再生能源與制氫產業結合,降低綠氫生產成本,以推動綠氫的大規模生產與應用。近年來,氫氣的環保倫理成為國際氫能產業的討論焦點,電解水制氫的電若來自于火電廠,那么氫氣實際上并非“純凈”的,德國與澳大利亞的國家氫能政策甚至也因為氫氣的“綠藍灰”而屢遭推遲。可再生能源與制氫的結合為氫氣倫理問題帶來了解決方案。(1)可再生能源解決綠氫成本高的問題。可再生能源發電成本正進入快速下降通道,成本將低于火電廠,甚至有望實現“一毛錢一度電”的目標。而此前有機構測算,只要電價降于0.25元,電解水制氫將對比化石制氫更具經濟性,可再生能源制氫的前景不言而喻;(2)反過來,電解水制氫可解決可再生能源消納問題。隨著更大規模的可再生能源發電設備裝機,現有的消納手段面臨挑戰。通過制氫,可以對波動性大的可再生能源進行消納、調節。進一步地,能通過“可再生能源發電-制氫-氫燃料電池發電”的組合,形成完整的儲能解決方案,提高可再生能源電力的質量。從2019年車企大量站隊發聲推動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發展,2020年則以能源企業為主對氫能產業鏈的諸多問題提出了各種建議,到2021年車企、能源企業共談推動綠氫發展實現碳中和,兩會上產業代表的聲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氫能產業的發展變化、重點與趨勢。可再生能源從源頭解決能源去碳化及能源安全問題,綠氫在終端推動能源應用去碳化,可再生能源制氫一方面解決可再生能源消納問題,另一方面解決氫氣成本與倫理問題,二者結合更能助力實現碳中和的目標,可謂真正實現雙贏的“1+1>2”。
掃碼關注HFCE氫燃料展官方微信